不知不觉我的读书kpi和影剧kpi持平了
《沉睡海中的钻石》

去年就被安利这部剧,看了个开头有点不知所云,一直搁置。安利了请和我的老公结婚的博主又大力推荐这部剧,于是下定决心来看看,一口气看完了。
我觉得前两集确实不太行,对于一部剧来说铺垫是必要的,所以很能理解有一些剧必须“熬过x集才好看”。但是如何在铺垫的时候把握好节奏,有钩子不拖沓,我觉得也是一部真正的好剧应该做到的。海钻前两集完全处于“这在干嘛”的状态之中。唯一比较有意思的是,“他爱她,她爱他,他爱她”的复杂人物纠葛。展现人物关系的方块舞比较新奇,但方块舞好像只是为了拍这样的画面,第二集之后就完全没有作用了,感觉是碟醋。
第二集之后就豁然开朗了,这是一部展现端岛兴衰史的群像剧。三个男角色和三个女角色都有比较完整的人设和背景,但相对而言,丽娜的线没有那么饱满,交代得不够清楚。来到端岛之后一直被黑社会的人追杀,自己随身带枪,但对她的前史没有解释的非常清楚,到底干了什么她有人身危险。但怎么说呢,杉咲花的演技太好了,甚至土屋太凤在这部剧里都贡献了超出她一般水准的表演,池田依来沙的演技不能说大根吧,但确实没有那么有魅力。所以我对这条线、这个人物没有那么有兴趣。如果还能加一些时长的话,我更希望看神木隆之介和杉咲花飙戏。两个人演得真好啊,神木演得很有朝气,这个角色太真善美会被觉得悬浮,但他演得让人接受和相信。杉咲花就更不用说了,95花的演技扛把子(广濑丝丝只是资源好,演技算不上突出/可以给演员赋魅)。告白场景我翻来覆去地看,青年人的青涩和腼腆让我难得心动。唉!这么好的演技,看得我想复习unmet了。
野木作为“左派脚本家”(我封的),感觉这几年基本上把主流日剧里面不常刻画的人物都写遍了。以前写在日外国劳工,写冲绳被大兵侵犯的女孩,这次写日本的基督徒。虽然知道广岛和原子弹,但不了解这场人祸中,日本为数不多的基督徒遭受了灭顶之灾。揭晓人物身份的时候我觉得这真的非常野木,期待秋季新日剧她会对准什么人物。
后面的剧情没什么好说的,就是非常典型的大时代背景下无可奈何的小人物的命运,与人阴差阳错的际会。最后几集的时候一直在哭。
一开始觉得这个日九的卡司太强了,很多可以主役的人来演配,看完感慨,这么好的脚本,大物当然会答应啊!制作也很好,还原了端岛的日常场景,大远景的端岛也十分逼真。
看完这部剧去豆瓣标记才发现,原来这部就是杉咲花演完unmet连投我说要等等风评再看的那部剧啊……杉咲花真幸运啊,连续两季遇到这么好的剧本、角色和制作,她值得!这么看去年日剧还有好几部不错的剧的,饭女2unmet和海钻。只不过日剧越来越式微了,很难出圈。
《亲密之海》

期待已久的一部剧,非常喜欢原著并且看起来就是拿奖的卡司——吴慷仁(《有生之年》)+李铭顺(《八尺门的辩护人》),还有于子育(《俗女养成记》),就这个班底我多少都要看看热闹吧。
但是从第一集开始,我就隐隐嗅到了不对劲的味道。一开场就是吴慷仁的大尺度画面,到二十分钟的时候就有令人阳痿的两组床戏蒙太奇(并不想看中年人做爱好吗),感觉这部剧把情欲戏作为噱头。而且二十分钟就爆了原著中中后段一个很重要的秘密——秘书喜欢李宪宏,所以我完全不知道这部剧到底要大刀阔斧成什么样子。
第四集开始,主线浮出水面——李宪宏的发言引发了网民的讨伐,这集节奏明快,还不错。但五六集的水准马上下降,又开始讲一些主线之外有的没的了。如果只是前两集有一些大尺度的场面把观众骗进来杀,讨论更深刻的身份认同的问题的话,我会觉得挺有意思的,导演很有想法和野心。但之后后半还出现原著没有的床戏,比如给秘书加了很多男同激情戏,我只无语,原来你们男导演真的想探讨亲密关系啊……而且是浮光掠影地展现。
总体而言,不太能理解的改编占多数:比如把学长的姓从王改成郑(最不能理解);林莉莲的初恋明明是一个女生,改成了学长,失恋之后才和女生在一起,让我觉得把一个双性恋改成了一个失意的直女;林莉莲和学长的感情线完全被砍,本浪漫爱脑挺喜欢这条线的,所以一开始就找卡司表看谁演学长。感觉也是林莉莲难得的真心流露,而且非常有情感的主动权,她对李宪宏不过是利益交换,但电视剧里只和李宪宏有感情线,显得林莉莲非常恋爱脑;为了做群像,给学长加了很多前史,但感觉力度不够,缺乏共鸣,加上演员演技不足完全没有撑起来;最核心的身份跨女改成了一个男同……我觉得力度削弱了(在台湾同性恋的身份和角色已经越来越多了,跨性别相对而言没有那么被看见),而且对台湾的隐喻也一并抹杀——其实很多台湾人的身份认同和跨性别有类似之处,一样的迷茫和举棋不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还不错的改编:展示了上海的同性恋场所,中国的同性恋在台剧中被看见,好幽默(虽然因为距离较近觉得这个场面拍得不是非常贴合实际);让李宪宏上台支持学运以洗刷口碑获得年轻人支持,又因在中国做生意支持一个中国(可能原著写了但我不太记得姑且把他当成原创),政治立场不过是图利的工具罢了,哪来的什么坚定的理念和信仰;沈晓雯发现自己被哄骗留在台湾,但李宪宏带了林莉莲去上海后斩断关系,找林莉莲谈话也不是“大婆打小三”的雌竞,而是作为过来人的劝导“不要丢了自己”,让我还是稍微动容。
但作为全剧落点的结尾和中心,最后一集让我都忍不住想二倍速了。。。全书的高潮被削弱,只留下摸不清的表达。原著里面身份认同的探讨、对网络暴力的抨击都没了,电视剧不会是以王世杰为关键人物,想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自由”吧,那我只能说比不上原著一点了。。。你们男导演是不是又在误解误读文学了。。。
至于强大的卡司呢,我觉得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李铭顺这个角色不如八尺门,吴慷仁和于子育的表演也中规中矩。
所以总结下来就是,作为电视剧还行(至少近年台剧的拍摄和镜头都不错),也能看到目前台湾社会的面向和复杂情况。但好的地方几乎都是原著就有的,所以还是更推荐看原著。直接复制嘟文就是爽啊
《编织星辰的你》

意外看到凪良汐出了这一本,因为喜欢《宛如星辰的你》,我觉得这一本再差不会差到哪里去吧?
结果第一章是相对而言最喜欢的,因为原作对老师和女学生的着墨不是很多,在女主晓海看来是高中老师独自抚养和自己女学生生下的孩子。这本还原了真相,其实是老师顶替了女生男朋友的“父亲”身份,接下了不属于自己的养育的责任。丰富了原著中
后面两个小篇章完全没有意思。之前和青野有关系的女编辑的情感和工作生活……并不是很关心。虽然很喜欢晓海,可并不想看流水账式记录晓海中年之后的生活,一直从三十多岁写到了五十多岁。天呐,现在言情都不会这么写番外了好吗?而且写晓海和老师一直没有性生活但四十多岁的时候两人吵架差点离婚,和好之后突然初试云雨情,老师现在都五十多岁了!五十多岁做爱……并不想要看到六旬老人的激情戏。晓海也吃得太差了吧!才四十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应该找年下体育生饱餐一顿。(这个月里读和看中年老登做爱的我也吃很差)
他俩就是很平淡如水,搭伙过日子没有激情。太无聊了太无聊了,就是室友嘛!还是更喜欢青野和晓海这一对一点。爱得很痛苦,想要放手但始终纠缠,是彼此的孽缘。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但畸形的恋爱实在精彩。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其冗长、毫无必要的番外,还不如《流浪之月》呢。请多多关注《宛如星辰的你》。
《半生缘》

拖了很久很久的一本书。
原本是计划每年读一本王小波、一本张爱玲和一本木心的,但显然每年都没有完成这个kpi。
读完张爱玲的短篇之后想读一下长篇,于是准备从皇冠版全集的第一篇入手。
但是费劲看完第一章之后一直搁置着,因为第一章的内容很多,却又不知道张爱玲到底想讲什么。
友在六月看完和我讨论,我不想要被剧透于是发誓要赶紧看完。但祖师奶奶接下来的叙事也是没有焦点,一章换了一个叙述视角,拎不出一条主线。一直拖拖拉拉,看到中后突然读到曼桢被强暴囚禁。心口被堵住,深夜不想emo,于是又放在一旁不敢往后读了。
待到心绪平复,终于能心平气和地旁观这个故事,才重新拿起这一本。
《半生缘》里延续了张爱玲一贯的狠辣笔法,特别是姐姐和母亲这两个人物,入木三分。但说实话,我觉得张爱玲的长篇不如短篇,浓缩凝练。特别是张爱玲拿手的章句,在短篇里面能大放异彩,但在长篇便被普通日常的文字冲淡稀释了。这也有可能是因为后期语言风格转变,我基本没有读过后期的作品,所以不能肯定是因为篇幅还是因为时期导致文字的差异。但长篇还是有短篇无法完成的效果。就像《半生缘》,前面东拉西扯地展现主角三人的日常,细细描摹男女主之间的恋爱生活,读者都和角色建立起了情感和联结,和角色一样相信未来生活向好,突然笔锋一转,情节急转直下,变故纷至沓来,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命运推着和原来的轨迹渐行渐远。简直是把读者骗进来杀!读得人十分心惊憋屈,如坐针毡,如芒刺背。而短篇就不会这样,读者知道张爱玲肯定不安好心,一开始就冷漠地袖手旁观,看角色是如何被社会渐渐吞噬的。
《张爱玲文学史意义》

因为读了《半生缘》,所以想来找一点文论读读,文论代替自己的思考和品鉴。论文肯定是有的,但可惜没有出版书籍来批判《半生缘》,退而求其次读了其他文论。之前读过许子东的《细读张爱玲》,我觉得分析得不错,搜文论的时候发现他有一本张爱玲文论是漏网之鱼,便找来读读。
水平嘛肯定是有的,也给了我一些启发,但是总体而言,整本书的营养不高,不光论文之间有些观点重复,还塞进了会议的致辞,以及两篇讲座稿——而内容和前面的学术文章大差不差。所以最后两篇我都没有读完,看着这些未加修饰的口头文章觉得太水了。所以实际上并没有读完。
好敷衍啊,内容都没有整合一下,感觉都是车轱辘话来回倒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