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NEWS LETTER

四月书影报告

Scroll down

把所有文艺作品都看成是浪漫爱故事

《愉快终末》

锐评:
近未来的东京,一场即将到来的灾难性地震让人们惶恐不安,生活阴云密布。一对好朋友优太(栗原飒人 饰)和洸(日高由起刀 饰)即将高中毕业。然而,某天晚上,两人合伙捉弄了校长,导致学校安装了监控系统。在这令人窒息的监视系统和日益严峻的国家政治局势中,洸对世界愈发感到失望,而优太却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洸在一位充满激情的学生活动家(祷云母 饰)身上找到了共鸣,他的政治意识也随之觉醒。他认为优太永远无法理解自己这份新的热情所在,便开始疏远优太。两人自幼结下的深厚友谊,也首次因从未表达过的分歧而面临考验。
movie

一部在影展上获得不少赞誉的片子,于是资源一出就马上下载了。
这是一部气质很独特的日影(究竟可以算日影吗?)。在日本政治冷感的大环境下,这部电影将故事放置在了一个近未来的半虚构的日本,讲述浪漫与革命。有点好笑,这个“近未来”,是中国的当下,是上个世纪的日本,但距离现在的日本很遥远了。

喜欢“地震”的设定,置于紧急状态之下,于是当权者
直指当下,之前经常论辩的岁静和键政两派。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否定和反抗的姿态,不论对象是谁。只要不俯首称臣俯首帖耳,都是。
还是那句话,讲述本身本就是一种力量。不要求(而且这不比那些老登电影好看许多了)。
导演在访谈里说

我想在片中讲述的第一件事就是友情。有时友情比爱情更重要,它不像亲情那样被公开定义。就我个人而言,朋友在我的生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有时比起家人,我与朋友见面的次数更多。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有时我对朋友的感情类似于恋爱关系,有时候像失恋一样。尽管我是异性恋者,但当关系很好的男性朋友突然有了伴侣,明明曾经每天都在一起玩,却变得渐渐不再来往,我觉得那种失落感和失恋很相似。所以在拍这部电影时,我想将这样的三角关系用电影的形式把嫉妒和心碎融入友情……

(唉,抄导演的采访也很上瘾啊)
在我看来两个男主和女主之间的关系写得更加的暧昧,不是泾渭分明的友情和爱情之间的分别与争夺。以异性恋视角来看,两个男主的关系过于亲近了,直男会互相说我爱你吗?关羽和张飞也不会天天把爱你挂在嘴边吧?而男主和女主之间的关系又没有到“爱情”的程度,我觉得是混有崇拜和佩服的友情。
不过洸
而且对于本无性恋来说,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论题了。
摄影很好!(因为是坂本龙一的儿子所以)配乐也很好!

《宛如星辰的你》

锐评:
風光明媚的瀨戶內海島嶼上,高中生曉海和櫂相遇了。 曉海的父親住進情人家裡,留下曉海照顧抑鬱寡歡的母親; 櫂的母親為了追求一段戀情來到這裡,在不同的男人之間徘徊。 兩個家庭的「不正常」在保守的島上迅速傳開,流言蜚語卻讓曉海和櫂更加靠近。 懷著同樣的孤獨,他們互相吸引、彼此熟悉; 因著不同的夢想,他們背道而馳、分隔兩地。 經歷愛恨、離合、取捨的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上各自成長。 兩人的距離,如同當年一起眺望的晚星,忽明忽滅、忽遠忽近; 兩人的關係,超越了友情甚至愛情,不再需要任何人來定義——
book

被安利这本还是在两年前偶然看到连俞涵的播客安利这本书,读了30%觉得过于典型的日本青春小说了,没读出获得纯文学奖项的价值便搁置了,转头去寻找长篇台湾百合小说(未果)。
实在没有东西好看但想阅读复健于是重新打开了这本,意外地后面的内容读得非常顺畅,也理解为什么这本书为什么可以获得本屋大赏了。
回头纵览全文看能明白当初的心情。前面30%大部分是俗套的青春疼痛爱情故事,两个在原生家庭受伤的小孩抱团取暖,于是爱上彼此,虽然我觉得这段爱恋更多的是孤独的推动作用,而非纯粹的动心。这和那些典型的青春小说有什么分别!太俗套了。
不过从两人高考读大学之后情节加快许多,并急转直下,
为青野棹的漫画提供脚本的伙伴尚人男同的身份被曝光,而且在伴侣即将成人之际便已发生关系,被冠上猥亵之名;青野和尚人的漫画被迫中断,尚人也罹患抑郁症,青野不想与其他脚本家合作漫画,但也没有其他写作的灵感;晓海
惨还是女主井上晓海惨,看看她都遭遇了什么:父亲出轨不顾家庭;母亲生病必须留在老家的小岛上不能和男友一起上京读书,被迫异地;男友出轨;母亲被骗背上债务;还有对女性来说司空见惯的职场欺压和霸凌……我都快怨怼作者为何对女主这么狠心了,她能从小岛走到东京,成为知名刺绣师完全是凭她的意志力,作者并没有笔下留情。
悬置
如果放在三次元当中,我肯定得鄙夷一番,这个男的一到东京就开始出轨,不停换约会对象,但说爱的人只有女主晓海——谁信啊!晓海还放不下这个人,青野棹病重了还去照顾也是超爱。至于老师,再如何作为年长者和老师都得把握与学生的距离和分寸,即便“互相喜欢”,让女学生未婚先孕都是没有师德。
(插播一个特别典的情节:晓海提分手的时候,青野的第一反应是结婚,这让我马上想到了《花束》,是不是男的面对两人问题的时候,都想用婚姻这个更加牢固的关系来捆绑彼此来逃避问题。)
但这不就是文学的作用吗?张秋子在《万千微尘纷坠心田》中提到文学的第二个效用便是:推迟判断。

文学道德是在最大程度上争夺社会道德的阵地,它的发轫之处,就是个体的生命与经验。
由于缺乏清晰的自我意识及由之产生的判断与理解,我们常常把评价机制里“属我”的部分拱手让给“属社会”的部分,这是一个无意识的、恭顺的过程,也是一个浸淫习俗与接受教育的过程,一旦与社会主流观念镶嵌得过于紧密,那就自然会做出与主流认知相符合的判断。这种判断能够非常快捷地帮助我们在观念的乱丛中劈开一道清晰的道路,清晰意味着轻松,悬置了自我苦思冥想的成本,也意味着缩小。
从这点来说,文学是越读越沉默的,是越辨越辨不明的,是越走岔路越多的。
推迟判断、模糊意图并不是完全没有立场,这个立场需要隐匿、谦抑与宽容。

一直以来我对当代日本文学都抱有一点点鄙夷的态度,在当代作品中,我很难感受到作家对于文字的运用,文字的美感,偏偏我读书又看重文笔和抒情性,在国内引进当代日本文学中可以说是约等于无。想起来的都是一些推理小说或者偏轻小说的作品,大直男写的以“简洁”著称,多是对白,一些细节描写都寥寥,只能说是类型文学,难以称之为严肃文学(个人看法),对我来说也不够细腻,回味的空间有限。这本书倒是用了不少“海”与“星星”的意象,不断抒情,让我在满足阅读严肃文学的虚荣心的同时还满足了浪漫爱故事的情感体验,一鱼两吃。

其他文章
目录导航 置顶
  1. 1. 《愉快终末》
  2. 2. 《宛如星辰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