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最后几天冲kpi。
《黎明的一切》
![](https://neodb.social/m/item/movie/2024/07/28/90c47280-cd47-4a29-8941-5d1edd381402.jpeg)
一开始不抱什么期待因为这个卡司真的非常不电影,但友邻的超高评分又提起了我的兴趣。
片子是还可以但演员对于这个片子来说有点拖后腿了。因为整部剧非常日常和平淡,这就更加考验演员的功力。如果演员也无聊的话,观影过程是折磨。(再加上近年来我的注意力下滑得有些厉害,更加依赖演员对我的吸引)客观来说,演员比想象的好,上白石姐也有可圈可点的段落,但除了不出戏好像也没有别的优点了,提不起太多往下看的兴趣。尤其是松村北斗,我一直在吐槽身为偶像怎么能这么普。
题材上有讨巧之处,但又觉得对于PMS和恐慌症刻画得有些浅显。而且我一直在疑惑,这是要拍现实呢?还是拍童话?里面的人都体贴得不可思议,有些悬浮。《舞伎家的料理人》也被诟病是空中楼阁,不符实际,但我还看得挺开心的。舞伎这个职业更有距离感,不特意了解的话,不熟悉她们的日常或许是原因之一。更可能因为我还是更喜欢看美女贴贴吧。(都怪松村北斗!)
我倒是挺喜欢最后天文馆的独白,虽然很刻意和直白,但是非常文学。或许是因为前面的“黑暗”不够深邃?所以喜欢这样直接的点题?不明白。不过我还是不太会看导演的水平啦!一般看演员发挥居多。
《unmet 某脑外科医的日记》
![](https://neodb.social/m/item/doubanmovie/2024/04/17/7195403b-81cb-4e36-9c47-cb0d51cbdeb4.webp)
是一位同担推荐所以找来看的,不然这部剧对我没什么吸引力可言,卡司、编剧都不是最喜欢的。
看完第一集,我觉得导演确实还可以,节奏紧凑,调度也很有电影感。但是文本怎么还是那么老套呢?又在讲因为生病追梦路碎的故事了。如果每一集都是这样的单元剧那很无聊啊!请问看点在哪里?
第二集也是在重复这个主题,我甚至回去翻了翻这位同担的安利原话,抱着质疑的心态看了下去。
后面果然渐入佳境了,打破了单元剧这一寻常的结构,慢慢浮现出主线。每一场手术,都是失忆的女主的寻找自我的旅程。而且生病的角色除了真·路人之外,也有相对重要的配角。比如经常去的小酒馆的老板。由于角色已经登场了好几集,观众也与他产生了情感链接,更容易和角色共鸣。本来就是啊,我为什么要为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梦想伤心!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主角团身边的人都生病,有种柯南的既视感。倒也可以用疾病很常见来圆场啦。
好了,接下来是夸夸环节。
首先要夸的是,两位表现非常出色的主演。不愧都是从电影里练出来的,贡献了电影级别细腻的演技。
杉咲花不是很意外,虽然没有看很多她的作品,但一直听到她演技的赞誉。(其实松冈茉优比较让人惊讶吧,明明演技不错,但第一次上剧就转成了浮夸流;而这部虽然是漫改,但整体风格都很平实日常)
若叶龙也是真没有让我想到的,毕竟之前也看了他的三部,给我的感觉是呆呆板板的弱气男。尤其是《在街上》中,我观影时一直骂骂咧咧为什么不让成田凌来演!如果他来演这个角色肯定更有魅力云云。这次的角色颠覆了以往他在今泉力哉片子中的形象,是一个自负的天才孤高医生。而他身上那似有若无的“弱气”,则可以被解读为是对未婚妻的破碎感,他超爱。人物形象层次丰富了许多。(是不是说明今泉力哉眼光也不太行啊让他角色受限了)
而且两个人演戏,经常来一点让人惊喜的即兴,太可爱了。
这部剧虽然没有什么亲密的戏份,全剧最大的尺度就是拥抱而已,但也让我大饱一顿。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幕是,两个人一边分零食,一边聊起童年往事,女主左右摇着她的椅子,注视男主认真听他说话。就是这种日常感!让人感受到他们俩是全然交付给对方的。(不过也不好说这究竟是因为两人的演技出彩还是真情侣真情流露)
而且为什么我看冈山天音都越看越顺眼真是完蛋了。。。
主创团队也要夸一夸!很认真的改编。不仅有拍前长时间的剧本讨论,在演员足够优秀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发挥。有一场长时间的重头戏,脚本上只写了“三瓶:……”,也没有告诉演员他要打开的包里装着什么,全靠演员现场发挥。貌似也是一条过。
只能说电视剧很久没有吃这么好了。虽然脚本上还是有一些漏洞,反派下线过快和前期铺垫不符,最后一集节奏太赶感觉还有坑没有补,但总之瑕不掩瑜,确实可以算是“2024能看的日剧”。
《听海涌》
![](https://neodb.social/m/item/tmdb_tvseason/2024/11/15/70a87fc9-b646-4b0c-8e97-ad73e41c72a8.jpg)
其实是冲着连俞涵去看的,结果戏份根本没有多少。
虽说台湾也拍一些年代剧,但是聚焦在这一时期的,讲二战的电视剧貌似是第一部。先夸一夸剧组。听了《违章女生》主创上的那一期,才得知背后的确花了很多功夫。去翻阅历史资料做田调这些就不说了,也是台湾许多编剧的基本功课。导演为了让演员回到日殖年代的状态,把他们丢到日本生活了一个月,感受当年日常全日文的生活环境。主创还特地去了一趟婆罗洲,发现这个小岛上和动物的距离很近,这是他们在埋头写本的时候没有留意到的,所以回去立马修改剧本,加了动物的元素,一些转场也是利用动物的视角。不一而足,非常推荐听这一期,好的剧组就是应当这么打磨作品。我一边听一边感慨,如果和他们一起工作会很幸福,因为我也是一个考据派,有时候写东西写着写着不是写情节写人物,而是去考证当时当地的背景设定,看看自己写的有没有出入,怎么写更像是那个时空真实发生的故事,有现地感现实感现场感。后面听到他们聊星座,好家伙,我的上升和太阳跟主创们的太阳都对上了。
这部剧也挺命途多舛的,一开始想做短片,筹备到一半,碰上了疫情只好停摆。等疫情暂缓可以重新启动项目时,由于等了太久,一开始的小演员长得比两位哥哥都壮了,只好重新选角。后面又重新拉投资,改成了五集迷你剧集,重新改脚本。好事多磨。
但这部剧注定两边都不讨好。台湾那边是因为,剧集涉及的年代是二战胜利前后,台湾归属中国,但现在的年轻人显然没有这种认同感。而大陆呢,则是把预告片里一句“我吃日本米,我在日本长大,我是日本人”摘出来上纲上线,大做文章。如果抛却了一切立场和预设来评价,我觉得这部剧确实不错。
首先是没有想到剧组会聚焦于这个时期。虽然我看台剧也不少了,平时也在接触一些台湾流行文化,但提起台湾想到的还是大陆过去的那一批人,在台湾本地的”土著“/”原住民“其实被忽略了。而这就是本剧的主角。这部剧的大部分取材于历史原型柯景星,他是台籍日军,在婆罗洲监视战俘,暗地里在帮助福建大使卓还来一家,但是在处理战俘时还是迫于上级的压力,屠戮战俘。一开始被判死刑,后改为十年有期。
剧组把柯景星的事迹主要放在新海志远身上,但同时增加了他的两个兄弟:新海辉和新海木德。一个是言听计从服从长官一路升到小队长的大哥,一个是懵懂无知时常胆怯因此常常受罚的小弟。他们三人一同入军主要还是因为新海志远参军的想法,而新海志远参军是为了获得心上人樱子父亲的认可。虽然当时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但是日本人还是讲究血缘的正统,认为殖民地始终低人一等,所以樱子父亲给女儿定了日本高材生的婚事。
看到这里的时候,想到了《群岛》这本书,通过写少数群体的不入流来表达台湾人的身份疑惑。最近在读的张亦绚的《永别书》也提到了这一点。还是如前文所述,没有想到台湾的身份认同疑惑由来已久。也是,飘摇的年代,忽边的归属,人怎会不生出自己到底是谁的疑惑呢?
主创在播客里提到,为什么不直接讲屠杀俘虏这件事,而是与审判插叙。我觉得这也是这部剧巧妙之处。真正作恶多端的人都被美军轰炸死,活下来的人,只是服从命令的人活了下来,承担着受害者们愤怒的情绪,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在微博上搜评价,大多数是好评,也有批评的声音指责这部剧给台籍日军洗白。我不同意。首先,历史原型本身就是这样做的,他手上不干净,但也想尽办法去帮助别人,只能说那个时代人心就是这么复杂。第二,这部剧在审判的时候,也没有说他们就是完全无辜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最后新海志远也被判了十年有期。只不过主创想提醒我们,这些活下来的有罪的人受到的处罚真的是公平的吗?是不是把他们当成唯一的靶子来对准了呢?这也是那个年代的无可奈何吧,新海志远一开始也避免自己行不义之事,所以特意不上前线,而选择了“监视俘虏”这一看上去不是太残忍的工作。但是当他踏上赴往婆罗洲的那艘船,他的手上就已经不干净了。我也在想,当我们想清算的时候要如何追责呢?台籍日军不必说,整部剧都在写他们的身不由己,在部队里为了自己活,只能老实完成上级的命令,从单纯的小弟变得眼神杀气腾腾,也可以窥见军营对于人性的扭曲。法庭上法官问日本军官,你们为什么要残杀俘虏?日本军官反问,我们是愿意的吗?还不是你们打过来了。法官:你以为我们想卷入吗?是因为你们挑起了战争。而日本军官辩解,那也是因为西方殖民者掠夺侵占资源。一方面觉得越说越有些无理取闹了,一方面又感慨每个人都自认为无可奈何,身不由己。
比较好笑的是,这部剧的演员国籍和角色国籍对应,甚至土著也是找的婆罗洲的土著过来演戏。但我不知道剧组这么讲究的时候,谁是日本人真的是一眼辨出,并且非常羞耻地觉得日男很帅。真抱歉啊,在抗日剧里一直感慨日男好帅日男好帅,审美完全完蛋了!(松下航也确实很帅啊可惜超级糊)
这部应该是明年金钟的大热门。
《别流淌呀,河水》
![](https://neodb.social/m/item/imdb/2023/10/14/a1642b52-d281-43ee-97bc-28e3e3d61d8f.jpg)
有趣可爱的一部电影,大概是让人边直呼纯爱边吐槽神经病。看到前面京都光怪陆离故事,一看编剧是上田诚,好的,不奇怪了。他真的好爱穿越和时间循环。
80多分钟的电影里,大部分的时间都是2分钟的时间loop,循环了四十多次,每次都是长镜头,调度还不错。上田诚说,设定为循环是两分钟是因为时间有一点紧张,两分钟内人不可能做太多的事情。但这也带来一个弊端,循环时间减少,循环次数增加,会让观众感到重复和无聊。说实话,中间四十多分钟的时候有点打呵欠了,因为剧情突然莫名其妙,让我怀疑是不是编剧没东西可写所以水了一个循环。但马上就给剧情加了新的元素和冲突,力挽狂澜。
有人说这个设定很短剧,确实,就连最后众人忏悔自己想让时间停止也是非常短剧的套路,幸好“罪魁祸首”不是这些想让时间停止的人。
啊!想去贵船了!
《晏殊词集晏几道词集》
![](https://neodb.social/m/book/2021/12/097a3edc94-3f62-4467-9ddd-9dd07d00b2cf.jpg)
以前对于晏殊颇有好感,在词的两派中,我可能还更偏向婉约派、花间派。本科时写论文,甚至还写过晏殊,但是完全没有关注词的内容,做的只是考证的工作(我真的比较适合清朝那一派学术风格)。
二晏读下来,没有什么感觉。确实有不错的句子,但很难让我生出“好厉害”的感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读了苏轼再读二晏感觉不过尔尔。反正我对诗词也不懂啦!直觉式读词!
二晏比较而言,喜欢晏殊的词句更多一点。但看了下豆瓣评论,好似小山的评价更高。虽然文学史上肯定是晏殊的比重更大,但进入历史的原因有很多,也不完全是因为文学的水平。有一位友邻的评价太有趣了:“大晏开不完的宴席,小晏谈不完的恋爱”。这或许也能解释我更偏向大晏的原因。我对于那些宴饮词,都直接略过,或者把它当实用类文本来使用——我发祝福消息的时候,就可以引用大晏嘛!但是小晏,一水写的爱情,思念、伤感、回忆,如此写了几百首,倒让人有一些疑惑,这些句子里到底有几分真心?甚至阴暗地揣测,或许这种呻吟之语对于他来说信手拈来,已经是肌肉记忆了。
前阵子偶然又看到之前很喜欢的辛弃疾的词,把它和苏轼的词放在一起列出来:
沁园春·孤馆灯青
苏轼〔宋代〕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水调歌头(醉吟)
辛弃疾〔宋代〕
四座且勿语,听我醉中吟。池塘春草未歇,高树变鸣禽。鸿雁初飞江上,蟋蟀还来床下,时序百年心。谁要卿料理,山水有清音。
欢多少,歌长短,酒浅深。而今已不如昔,后定不如今。闲处直须行乐,良夜更教秉烛,高会惜分阴。白发短如许,黄菊倩谁簪。
要我解释这两首词好在哪里我也说不上来,或许我就是喜欢这种直言人生不如意,未来日子会更糟,一蟹不如一蟹的诗词吧!
《不够善良的我们剧本书》
![](https://neodb.social/m/item/doubanbook/2024/08/24/3f036255-87b0-40ca-9d03-0485689b2c8b.jpg)
之前五月的时候就提名买,一直拖到八月终于到手了。
但看得比较慢,毕竟是第一次读剧本,还是有些不太习惯。之前买的一把青剧本就读了第一集然后当纪念品供着了。
之前在播客里听说,徐导为避免割韭菜之嫌——直接把剧本拿出来卖也太过偷懒——于是加了一些创作心得,希望能给读者呈现人物成型的过程。但说实话,读下来这些部分也不是很多,可能总共加起来有二十多页吧。想了解徐导的创作心得不如直接去听她在宣传期上的各种播客。
不知道是不是徐誉庭既编又导的缘故,剧本和最后的成品已经八成一致了。有些我觉得很妙的转场、过渡还以为是剪辑师的功劳,竟然都在剧本里面已经写好了。而且徐誉庭自己也说,如何闪回,如何编排剧情,她自己是靠直觉。不得不说天赋真的很强。感觉这些年台湾的很多编剧身兼数职,听《听海涌》的编剧说,她是剪辑师出身。还有更厉害的唐福睿,一边做律师打官司,一边写小说,一边改成剧本最后自己直接导片子。一个人就是一条产业链。
由于剧本书的剧本不是最终版本,我边读边回想看过的画面,有一些场景改得更厉害了,比如第二集出圈的那段单身人士养老,最终版的台词更加扎心。“人会老,钱会贬”是后来写出来的。不知道徐导又经历了什么。
看剧本的话,有一些伏笔会更明显,毕竟电视剧信息量更大,看的时候可能没能留意某些细节。剧本的文字更加直白。而且能更直观地感受剧本的节奏和张弛。有的场景台词密集高潮迭起,有的近似于空镜。这才意识到,原来剧本是有呼吸的。如何安排好节奏,也考验编剧的功力。但总体而言,还是电视剧更加好看啦,蔡健雅的bgm和演员的演绎都更加分。所以没能在剧本书里读到更多编剧的手记有些失望。
只是有一个小小的遗憾,读完了整部剧本还是没有搞懂,为什么徐誉庭最后非得写和何瑞之和解。啊啊啊啊徐誉庭你到底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