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就是《不愿恋爱的雀斑小姐》观后感了
《不愿恋爱的雀斑小姐》
一直隐隐约约听说是一部关于无性恋的电影,但是都没有闲心打开。终于在房东露营自己也无心学习的这天,点开了这部。
虽然三浦透子在《重启人生》之后,在我心中的形象就是空姐制服大红唇一副鄙夷样子,但精湛的演技还是把我慢慢拉进了那个胶片世界。
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无性恋人生的一个小小切片,和一些人相遇,却因为自己走上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又马上和属于主流的他们分离。
相亲认识的男生,在告白之后认为“无性恋”这个借口太过拙劣,选择断交;重逢曾经帮助过自己但不算熟悉的初中女同学,和自己一样会在深夜坐在溪边,对这个世界的不合理大声质疑,质问恋爱是必要的吗的她,最终还是和前男友复合,食言了同居的承诺;在幼稚园工作的男同朋友把自己介绍到那里,自己离开了,但是新来的男同事喜欢自己的新编灰姑娘,是一起去电影院但分头看不同电影的关系。
我觉得前老师写的短评很好,全文摘录一下:“三星半。东亚式的逃跑,他们把积极放在另一方面,父亲问工作会一直做吗,其实没多久就辞职转工了,记得同学对自己的帮助,成为了现在的至交好友,婚礼上演奏大提琴后,就会放弃这个乐器。只有在亲伦关系中的婚姻主题和价值里,他们小心翼翼的闪躲,主流常常喜欢将他们的逃跑行为概念成“逃避”,这样听起来就是他们不应该做这些个性上有问题,佳纯既要解释逃跑的概念(汤姆克鲁斯的电影)又要解释逃避的概念(灰姑娘的故事),但是她就是”没有”,真帆看见了她的没有,带她去露营(离开大多数人的社会),去和选举时的父亲吵架(在最主流价值的场所抗争),这电影让我很感动,就是告诉你她是她,不是其它电影还要上升一个价值,获取一个目标,回看佳纯的家庭,奶奶妹夫爸爸哪一个不是奇奇怪怪,可在和室内的一家氛围里,为什么大家觉得奇怪的就只有她呢?”
很难不聊到这部电影的题材。有的人说,太浅了,整部电影只是在重复“我无法喜欢别人,我没有性欲”,没有更深刻的讨论;有人说结尾不好,因为觉得自己的价值观不需要另外一个人来肯定,并不会因此显得更加正确。
女性主义也好,百合也好,无性恋也好,我对于这类片子的看法是,能拍出来就是一大进步了,“被看见”是很重要的,不要苛责内容的深度。记得饭女里面,正好也是一位无性恋的姐姐说:“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蕾丝边,你觉得你不属于她们/和她们不一样,是因为影视作品中这样的人物登场得还不够多,真希望能在电视中看到更多的蕾丝边。”只要少数人被看到,我们才会有更多的话语权。是的,虽然这部片子对于无性恋的表现没有特别准确,女主应该是无性恋并且无浪漫倾向,对于群体的阐释也比较简单。但是拍出来,就能让观众有概念:世界上除了异性恋、同性恋,还有一群这样的人。而且我看你们顺直人异性恋每年也制造数千数万倍的垃圾吧?我们边缘群体好像也没这么大肆批评吧。
至于结尾,我无意去猜测说这话的人的性向,但自己身为一个性向是疑难杂症的人来说,看到别人和自己一样,自己并不孤单,其实是很感动与温暖的。尽管知道自己的种种非主流表现也是正常的,但被主流逆流推着走,内心也难免动摇。我们并不是需要别人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而是这样的人会让我们意识到,啊,原来我不是单枪匹马,原来我不是异类。看到另外一个短评也说得很好,本以为自己新编的灰姑娘是麻烦,却能给他人带来温暖,原来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我倒是觉得前田敦子的片段,说教的味道有点浓了,用故事展现可能会更好,但无伤大雅,而且我觉得也是符合人物的身份的,她选择这一职业,有可能正是对父母的挑衅。
和女主相似的(疑似)无性恋和回避型的我,许多瞬间与电影共鸣。被父母拉着相亲,两个人尴尬相对无言;彼此吐露自己是被迫相亲,反而能聊出火花,成为很好的朋友。男生主动地吻过来,不会感到浪漫和喜悦,只有无尽的疑惑和尴尬,我究竟是做了什么会让对方有这种误解?我们不是朋友吗?失去朋友,可能比失恋更加难受。我们可以都喜欢电影,但是不强求看同一部同一场,在咖啡馆各自捧着一本书对坐也很好,人与人的关系不必那么紧密。
从女主在初中同学婚礼上拉大提琴那段开始号泣,可能这就是我对于朋友婚姻的态度吧。我没有办法说出那些如花似锦的祝福,但我希望她们如愿,不悔。自己仿佛停在原地,目送她们渐渐走远。
总之,虽然这部电影有瑕疵,但让我感触很深,也希望日本电影,东亚电影多拍!
真不好意思呢,一张海报让它出现了三次。八月!多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