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NEWS LETTER

三月书影报告

Scroll down

全职搞文艺也没有多努力!

《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第二季》

image
比第一季更好了!
先说主线吧,两位女主关系的慢慢拉近,可以看到在被主流声音侵占的情况下,小众群体如何探索自我。很多个小细节都让人非常有共鸣。她们两个在一起之后,也展现了Lgbt群体在社会中遇到的各种现实困境。比如租房子,日本租房还是会倾向租给“认真交往有结婚意向的情侣”,而同性恋因为婚姻尚未合法,被打成交往不够认真一派。明明是社会不认可,却要求lgbt人群来向社会妥协和低头。这些都是主流群体看不到的地方。
第二季不光是美食与同性爱,还将目光放在了更多的少数群体上,有无性恋者,也有厌食者。主流群体的压迫在每个维度上都存在,很开心第二季这样的探讨更多了。而且在讲到无性恋的时候,科普了性向和浪漫倾向的不同。(题外话:一个两性播客一位男嘉宾将性向和浪漫倾向作为一个重大发现来分享,我内心鄙夷:听到这个播客的人早就知道这两个的定义了吧)有更多的群体能被看到,真好呀!无性恋的姐姐说,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蕾丝边,你觉得你不属于她们/和她们不一样,是因为影视作品中这样的人物登场得还不够多,真希望能在电视中看到更多的蕾丝边。这也是这部剧最大的意义吧。
当然了,我觉得对这部剧的评价,也和我心态有关。去年看这部剧的时候,我还是更希望,电视剧在情节上或是议题上有可取之处,太多平淡的内容我不是非常喜欢。但是去年慢慢觉得,吃饭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有什么比美餐一顿更加开心的呢?也特别喜欢看别人分享的美食图片,觉得他们一定生活得很开心吧。所以看到野本烹制出一道又一道的美食,能够感受到她们的幸福。我也想有给我做饭的姐姐啊!15分钟的长度也适合下饭,这段时间的正餐时间真是多谢款待了!

《春天情书》

image
断断续续看完了这一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一度睡着。
说实话,不是很懂这个内容为什么要拍成电影,画面大量的时间留给了静止的文字内容。剩下的一些镜头又碎又短,即便是为了还原两个网友发邮件的场景,我想应该有更好的、不那么无聊的处理方式吧。我觉得故事的核心倒是有点意思,但是拍出来的电影成品可能还不如我自己脑的有趣。
倒是觉得折射出的互联网遗迹挺有趣的。刚开始上网的时候,女性就假扮男性避免无谓的骚扰;看到一些非常大胆甚至下流的话语时,本能觉得是男性说的。啊!这个世界!男人!都没有变!
深津绘里确实很美,想一直看她。

《千寻小姐》

image
拖了好久才断断续续地看完。
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日系治愈故事,但我已经对这种治愈的童话完全不感冒了,甚至有一丝丝反感。虽然这个童话有几抹孤独和悲伤的色彩,但创作者显然没有想浓墨重彩。可我最感兴趣、最打动我的偏偏就是那格格不入的一幕——女主就职失败,被招呼着进了风俗店,老板很快就拍板答应。给予方便的向下的自由,就是这个社会为女性兜底的福利——怎么不让人心惊。而女主之后想回到光明的世界,可总有人会问起她的过往,得到答案后无法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这几乎是一个恐怖故事。
说实话我也没有觉得整部电影有什么高光的桥段(有一幕丰岛花还不错吧)。但这种样板戏偏偏就能蛊惑大部分观众。
所以今泉力哉别拍漫改了求求你!快点写自己擅长的爱情电影脚本吧!

《快一秒的他》

image
几年之前就看过台版,本来记性就不够好,过了这么久,把电影的很多情节都忘光了。但记得当时看完的感受,很喜欢女主演员李霈瑜,能让人看完,但是也没多喜欢,高开低走。
日版做了非常本土化和讨喜的改编,把舞台搬到了京都,感觉京都出现怪人和异象合情合理,全篇都是听上去像撒娇的京都腔。时间从情人节移到了夏天的花火大会,更有风物诗之感和日本的特色,也无怪乎日版片名也改成了《快一秒的他》。涩谷系gal和gal男的加入也非常宫九。当然,最大的改编是男女性别调换,将原版一些争议的地方改得稍微能让人接受。我个人是不相信“性别对换”这件事情的,同样一件事情男女性做给人的感受就是不同。同样是把人搬去海边,原版男主做只会让人觉得可疑。是吗?你在别人都停滞的一天只会做这么纯情的事情吗?生理上比女性强大的力量无法不让人恐惧。而日版女主这么干就让人非常信服,只是在旁边看一看他就好。
节奏上我觉得日版也更好一点。记得比较清楚的一点是,台版一开始就是邮局里的戏,过了好长一段才交代女主比常人快一秒的设定。而日版在抛出昨天消失了的悬念之后马上陈述设定。唉!我的脑子!如果记性好一点还可以写更多的日台对比!
总之,我觉得日台改编是比较容易出彩的。因为两地文化有相近性。在台版中,男女主小时候画了双人伞,这个桥段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日版中——本来嘛,这个习俗应该是日本传到台湾去的。
不过,在一些细微之处,我总觉得有些膈应。比如时间停滞之后,女主把想要扒窃男主的小偷的手挪回去,不小心弄掉了男主口袋里的一版避孕套。女主捡起来塞进男主口袋里的时候,难道真的不会下头和蛙化吗?原来体贴温柔的哥哥变成了和别人无异的急色油腻的中年男。所以说真的,这里面的成人组爱情没有打动我。我反而比较嗑小学生组,两个小演员都很可爱,互动也可爱!(又看到你了柊木阳太!不要长大好不好!)而且冈田将生和清原果耶看上去真的不像是同一代的人啊!我觉得选角没有很贴切。

《浮生草》

image
薄薄的散文集,读了也将近一个月。
说实话,读散文是最尴尬的,它不像小说那样,有故事牵引着人往后翻,散文好像在哪里停下都无所谓。它也太过依赖读者对作者的了解,如果我不认识你,如果我不喜欢你,我会对你的生活和感悟感兴趣吗?——这是我读得过慢的理由。
另外,柯裕棻时常叙写她见到的台湾小人物,最多的便是在街头看到的依偎的情侣。我简直想发笑,读完之后也没有什么回甘的空间,写这个内容有什么意义吗?真的不是在凑篇幅吗?但转而又自我怀疑:这是不是应试教育下语文学习的遗毒,每篇文章都要求一个意义、中心才心安。所以我也迷惑了,究竟是散文真的味同嚼蜡,还是我学艺不精,有眼无珠。
翻了下豆瓣短评,有的人喜欢她笔下的市井社会,但我更喜欢她写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尤其是写阅读和写作的那几篇,感觉是她真的言之有物。可能这就是我的取向吧,喜爱杂文多于散文,作家们的思想更让人着迷。

《群岛》

image
读这本书只是因为看到吴慷仁和李铭顺要演同性题材,想一探究竟,到底下的是怎样的海。
但其实豆瓣对电视剧的分类不是很准确,如果电视比较忠于原著的话。小说谈论“爱情”的部分算不上很多,更多地在探讨,在社媒时代,人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政治运动的走向以及台湾人的身份认同。虽然现在有很多人冲着卡司标记想看,但这个条目在电视播出之后,岌岌可危。
我读到前面在心里给这本书的评价不是很高,全程用旁观者的视角去写李宪宏、林莉莲等人的故事,却又时不时发表长篇大论。让我想到了张亦绚的《性意思史》,作者的存在感太强,让人疑惑究竟为何还要虚构一个故事。读到后面才发现,小说并不是打破了第四面墙,作者和角色互动,而是“我”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阿荣,那些令我稍稍不满的论述也变得情有可原。
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同性”这个部分体现在何处,女主的初恋是个女生显然支撑不起来整部作品的“同性”标签。而我搜到的角色信息,那两个男角色分明也是各自和女主保持情感关系,而不是他俩在一起。读到“我”的身份揭晓时,这些谜团才一一解开——已经是整本书的73%处了。“我”作为李宪宏多年的助理,对他有爱恋之心。但并不是男性对男性的情感,而是女性对男性的情感。是的,我们的吴慷仁要演一个跨性别女性。但是电视剧的“同性”标签也不准确吧!
“我”的剖白是最让我动容的地方,这个角色设置的也很巧妙,无法见光的身份。但是不理解阿荣的人,他们在其他的方面,也可能拥有一个暧昧的身份——情妇、不伦者……甚至台湾人的身份,原本就是暧昧不清的。为什么还要试图用一把不容偏差的尺,去衡量个人与主流之间的差距呢?
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啦,虽然出版也这么多年了,作者也直言,撰写的内容已然过时,书里面着重刻画的facebook社交,现在也变得过气。但书中探讨的台湾人的身份焦虑,以及台湾选举的历史遗迹,还是能让读者更贴近他们。

其他文章
cover
卯月记
  • 24/05/01
  • 10:46
  • 585
  • 1
cover
弥生记
  • 24/04/01
  • 10:46
  • 1.2k
  • 3
目录导航 置顶
  1. 1. 《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第二季》
  2. 2. 《春天情书》
  3. 3. 《千寻小姐》
  4. 4. 《快一秒的他》
  5. 5. 《浮生草》
  6. 6. 《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