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NEWS LETTER

一月书影报告

Scroll down

在工的间隙我居然吃这么好!

《怪物》

image
期待已久的作品,去年九月还说有机会引进,结果最后还是看的流媒。
整个结构不算稀奇,利用视角不断补足故事,还原真相。而我因为剧透早早地就想看后面的内容,没有被前面两个部分的气质反转震惊。
一开始的母亲视角,只让人感到无助和无奈,特别是在校长办公室会谈的时候,镜头拍得真好。明明应该是别人来向她道歉,她却一直仰视着别人,镜头也是俯拍,道尽了卑微。
而第二个部分的老师视角,又让我非常感同身受。有太多这样过于相信自己孩子的家长了(不过确实麦野没有做错事),他们总想找学校的麻烦,推锅,难缠至极。由此产生的专门应付家长的专员也不是不能理解。
但从最后的孩子们的视角来看,他们都在不经意间甚至故意伤害了自己。因为自己喜欢男生,被说是“猪脑子”要被“治病”,被母亲期待能够结婚成家,体育活动稍有失误就被开玩笑“不够男子汉”。是,大部分都不是故意的,但有毒的男子气概和异性恋霸权却实实在在地萦绕和腐蚀着我们。
第三部分真的很好磕,两个人的情感并没有特别直接。第一个原因是,星川因为不够男生在班上被男生霸凌(我气从中来),麦野没办法明面上表现关系好;第二个原因是,麦野也作为半个直男,不可能一开始就搞清楚自己的心意。所以他们的交往有很多暗戳戳、欲拒还迎、前进又退缩的部分,但他们有时候又意外地为了对方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特别好磕。
最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重生”,孩子还直接问母亲自己能重生成什么,让人分分钟跳戏到《重启人生》。

《只有爱能让我们生存》

image
冲着爱情片的名头,结果内容异常的压抑。
女主是抑郁症患者(但在电影里的表现据说更像狂躁,不知道能不能算作是狂躁),嗜睡,脾气不稳定。无法自力更生,每天就是睡觉,基本不做家务,生活琐事都得麻烦男友(看到这里,游手好闲睡大觉不做家务的我也汗流浃背了)。结果前女友想要和男主复合,拽着女主出去工作要让她搬出去,在准备开始接受社会的时候还是发现社会的敌意,最终崩溃。
剧情上比较好的地方是对精神病患者日常的展现,事事不顺遂的心情很能让人共情。对于健全人的自慢的展现也非常到位,嘴上说着我们是家人,你的病一定会好起来的,实际上根本没有尝试过去理解对方,不小心暴露了自己对精神疾病一无所知。这样的边缘人物被趣里诠释得也很好,是本片绝对的亮点。
从爱情片来说,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男主在前面五分之四的时间里,只是起到了简单的顺手的照顾作用,面对女主的倾诉总是敷衍了事。我觉得对于女主来说,精神上的支撑或许更加重要吧!但是男主没有丝毫的体贴,两个人好像只是室友。但是在最后女主崩溃的时刻,男主坦言:“我也想更了解你。”这就让女主获得了莫大的安慰。在这一刻,两个人或许是互相理解的吧。即便互相理解的时间只有片刻,也足够让她对抗更长时间的冷漠与无聊。
全片最站不住脚的角色是前女友,真的很莫名其妙,像推动剧情的工具人,有几分机械降神的感觉。因为男主纵容女主,不会催着她上班,女主自己不愿意上班,那么只好把重任交给前女友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作用。
男主被迫做不喜欢的工作,消耗太多的精力两眼无光,没有心思分担女主的困扰;女主开始打工则必须把自己压进健全人的模具里,面临各种各样的目光的审视。我只想说,工作真的很消耗人啊!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就为了人生的时光不那么无聊吗……

《我们是大人》

image
看到剧情简介就猜到是一部生气日影,果不其然。不过比我预想的要好看很多,这么说吧,我觉得它的分数应该和《我们无法成为大人》互换。后者就是中年老男人无病呻吟的矫情之作,不知道为什么分数这么高。难道大家都喜欢怀旧?而这一部近乎残酷地将爱情生活地剖面呈现出来。
电影一开始就是在讲女主怀孕的事情,然后和过往的经历穿插叙事,在画幅、镜头和配乐上做了明显区隔。相似的场景,却是两般心境。从前的热烈和惬意,到现在只有无尽的折磨与冷却。
最突出的就是男主,或者说电影里出现的男人。男主从来不戴套,每次做爱都会让对方出血,可见人品和技术之差。和女友交往脚踏两只船,吊着女主蓄意隐瞒没有正式交往,后来才交代实情。等搬到女主家中后因前女友怀孕又匆忙与女主告别。分手期间女主在联谊上和另一名男子“酒后乱性”,这个男的也因为“看到女生在吃避孕药所以内射”。可女主强调了好几遍分手了就没有吃。男主和前女友进行不下去了又找女主复合,结果没过多久女主发现自己怀孕,可是不知道父亲是谁。男主还有脸说“那你为什么要和其他男人做爱”。
片中还有一个一直追求女主的角色,在女主告知他自己失恋之后,就拉着女主去吃饭谈心,女主明明说自己不需要,这个男的一直强加自己的想法。只不过是想趁女主伤心的时候乘虚而入罢了,没一个有良心的。
穿插的对比让“现在”的场景更加窒息。虽然两个人闹矛盾想沟通,结果却是火势越来越大。当然啦,这个锅主要还是男的背,没说两句话就开始“你怎么能这样”“虽然你这样做我很感激,但是我也没有要求你这样做吧,你怎么能怪我呢?”“你这样说真的不好”……主语永远都是”你“,前面铺垫了一些最后还是指责”你“,虽然我这样有错,可是你也不能撇清关系吧?一瞬间想起了许多类似的故事。虽然男主不想当孩子的爹,但一直在爹爹不休。
他们曾经有过美好的回忆,但是还是一地鸡毛,是不是只有在真空中,爱情才能存活呢?
好累,看这部电影好心累。恋爱也好累。

《观相山》

image
一边上班一边读完了艾玛的《观相山》。
和她的短篇太不一样了。短篇很炫技,很张扬,每一篇都是不同的写法,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但这本长篇故事则沉了许多,稳了许多。
没有用一条线索写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只是写观相山一对夫妇日常生活的切面。用大量的生活细节营造这种日常感、生活感,语言也是与之相宜的平实风格,没有花拳绣腿,大量的白描,但也会有失琐碎、平淡之嫌。能够理解作者想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忠实地还原这几年时代下的小人物,作为还算幸运的他们都有这么多的焦头烂额,足以想见生活的不易与艰辛。每一个看上去光鲜亮丽的人物,背后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书写风格极其克制,许多配角背后的故事只是点到为止。阅读过程中,还是会有几次因为这种藕断丝连的弱情节性想要抽身离开。个别地方非人物对白的文字,也直接用网络流行语,会觉得过于还原时代,削减了文学之美。不过总体上而言,算是一个不错的世情故事。
比较离谱的是,我居然磕到了骨科……男同……好离谱啊我的脑子。
谢谢豆瓣赠书!

《云雀与夜莺》

image
因为还是比较喜欢看钟晓阳,所以翻到了这本新书。说是两个人对写,但是有的时候感觉,写的内容没有什么关联,没有对话。不过还是有比较精彩的地方的,就是她们写两人的交游和过往。我看了几行就深觉不对劲,这两个人关系不一般吧?于是马上开始搜索两人的信息。妈呀,两个人相识的时候,一个是33岁知性姐姐,一个是文坛初露锋芒的18岁妹妹,这个配置不渴死。而且看了钟晓阳两本书,她的长相和打扮和想象完全不一样。惯会写异性恋狗血爱情故事的她在想象中是典型的女性形象,但她的实际外貌很偏中性。照片上10分明。而且两个人未婚!都未婚啊!这么多年了!这不可以嗑?
除了写她们自己的这篇《云雀与夜莺》,我觉得比较好看的就是钟晓阳的《晚期风格》。以前读过钟晓阳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有处女作的天真和鲜活,也有老练之后写狗血故事的圆融和惊心动魄。这篇短篇一改这两种风格,变得非常台湾文学,很淡,淡淡地抒写内心的伤感。变化之大让我咋舌。不过钟晓阳能不能写一写百合啊,想看。
钟晓阳的文字比较真诚,不吝于分享她的生活。相较而言,钟玲玲的文字喜欢往抽象、理论方向上引,说话要引经据典。最后的个人短篇小说虽然感受得到内里的情感流动,但太过于语焉不详,用语言包裹。我也不确定是不喜欢这种风格还是本身文字就不够好,看豆瓣短评觉得她不够好的居多哈哈哈。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

image
是豆瓣友邻的著作!
买了很久了,读了很久了。没想到最后是在上课的间隙看完的。
很不错。学院派的文学论文太过理论和学术,用诘屈聱牙的词汇堆砌成所谓“专业”实则装神弄鬼的风格。好的文论应该像好的文学本身一样引人入胜,而非将读者越推越远。
上篇主要谈论对于文学的理解和文学解读方法,下篇对一些具体的文本来进行细读。总体更喜欢上篇一点,很多论断都有启发,文学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处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如何解读文学?下篇则因为自己阅读外国文学不够多,感受不够深,加之细读的话,略觉解读深度不太够,没有上篇有启发性。
总之特别适合“业余读者”来学习。

其他文章
cover
如月记
  • 24/03/01
  • 10:46
  • 825
  • 2
cover
睦月记
  • 24/02/01
  • 10:46
  • 467
  • 1
目录导航 置顶
  1. 1. 《怪物》
  2. 2. 《只有爱能让我们生存》
  3. 3. 《我们是大人》
  4. 4. 《观相山》
  5. 5. 《云雀与夜莺》
  6. 6.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